杜善义,力学和复合材料学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教授,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;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,国家商用飞机咨询组成员。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先进复合材料方面研究,在重大装备结构轻量化、高速飞行器热防护与热结构、多功能与智能复合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,获国家科技奖共6项,第二届“钱学森力学奖”,中国复合材料学会“终身成就奖”,哈工大首届人才伯乐功勋奖,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,并获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WORLD FELLOW荣誉称号。发表论文200余篇,撰写《复合材料细观力学》、《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》等著作10部,已培养博士近百名。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
第二届“钱学森力学奖”、中国复合材料学会“终身成就奖”、哈工大首届人才伯乐功勋奖、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WORLD FELLOW荣誉称号(首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者)




韩杰才,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,教授、博导,中国科学院院士。兼任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》区域编辑、《Composites Part B》编委、《中国科学:技术科学》副主编。曾受聘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主任、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。长期从事极端环境复合材料及其力学研究和教学工作,成功应用于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、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,发明了大尺寸蓝宝石晶体专用生长方法及装备、大尺寸高热导率单晶金刚石等制备工艺,用于多个红外窗口及毫米波雷达组件,并实现产业化。入选2020年度“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”,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,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,出版学术专著4本,发表论文400余篇。




冷劲松,哈尔滨工业大学(HIT, China)教授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、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。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、智能材料与结构中心(CSMS)主任、国际应用力学中心主任,现任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(ICCM)副主席、中国力学学会(CSTAM)副理事长、中国航空学会(CSAA)副理事长,并担任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》主编。他曾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(AAAS)、国际光学工程学会(SPIE)、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(ASME)、英国物理学会(IOP)、英国皇家航空学会(RAeS)、英国材料/矿物与矿业学会(IOM3)等国际学术机构的会士。



赫晓东,博士生导师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长期从事特种环境复合材料工程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,在力-极端环境多场耦合、跨尺度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制方面取得多项系统性、创新性成果,为多个重大工程的成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、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、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力学学科评议组专家、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监事长、黑龙江省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联盟理事长、黑龙江省人大代表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、首届创新争先奖牌(团队)、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、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7项。发表SCI论文350余篇,7次封面报道,SCI引用超过11000次,H因子超过50,出版专著5部,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,获软件著作权9项,制定国家标准2项。